教了⼆⼗⼏年英⽂,接触到的学⽣算是不少了。常有学⽣问我是国外哪所⼤学毕业 的。听到我回答从来没有出国念过书,往往会⼗分讶异,接着就追问我英⽂是怎么学的。其实学英⽂只要⽅向正确,并不⼀定得出国才能学好。读者有兴趣看这本⽂法书,应该是想把英⽂学好。在此提供我个⼈的经验供读者参考,或许能帮读者节省⼀点时间,少⾛些冤枉路。
我是进了初中才开始接触到英⽂。初⼀的班导师是英⽂⽼师,他叫我们要勤查字典,我也就乖乖地查了三年字典,背了些单词,也⽣呑活剥地记了些⽂法规则。在那种年纪,记忆⼒好,理解⼒差,也不会想去把⽂法弄懂,背起来就算了!
⾼中读的是新⽵中学,⾼⼀的班导师也是英⽂⽼师,他要我们开始使⽤英英字典,于是我就查了三年英英字典。这在⾼中阶段我觉得是不错的训练,可以避免在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单词间硬套,同时也可以训练阅读,以及培养⽤英⽂思考的习惯。
当时我们⽤的⽂法书是汤廷池⽼师编的,对我的帮助很⼤。汤⽼师是新⽵中学的学⻓,也在⽵中任教过,我进⽵中时他已离开了,不过我⼀直⾃认为是汤⽼师的学⽣,因为他的⽂法书可以说是我英⽂观念的启蒙。那套⽂法书整个是⽤英⽂写的,系统严密、深⼊浅出,解决了我对⽂法的许多疑惑,也建⽴了⼀套完整的⽂法观念。⼀本好的⽂法书,对学英⽂的⼈有多么⼤的帮助!汤⽼师那套⽂法书就是这样的好书。只不过完全⽤英⽂写成,要⾃习不⼤容易。此后我再也没有看过⼀本够好的⽂法书。虽然书店⾥有上百本,可是都抄来抄去,写的⼈⼤概也不懂那些「规则」的道理何在。这种⽂法对⼀个⼼智发育成熟、有理解需求的学习者实在没有多⼤帮助。所以我才会想要写⼀本偏重理解、能够⾃习的⽂法书。
⼤学我念的是师⼤英语系,⼤⼀班导师当然也是英⽂⽼师。他要我们丢开字典、⼤量阅读,要有⼀个晚上看完⼀本⼩说的能⼒。我⼀听正中下怀。查了六年字典,我仍然视查字典为苦差事,可是不查⼜不放⼼。现在有⽼师说可以不查字典,眞是深获我⼼。另外,我选择读英⽂系的原因,主要就是我爱看⼩说。读英⽂系,看⼩说就是我的功课,那是多美的事,⽽且⼜不必查字典!
⼤学四年,我看了不少书。我们⽤的英国⽂学史和美国⽂学史,和美国⼤学英⽂系⽤的是同样的版本,两本加起来有⼏千⻚。包括中古英⽂,有从古到今、各式各样的⽂学作品精华。⽼师上课的时候只是蜻蜓点⽔,有些部分完全不提,有些只能作些背景介绍,最多是节选⼀些段落出来讲讲。我当时有颇强的沙⽂主义偏⻅,对盛⾏的留学⻛很不以为然,认为中国⼈为什么⾮要到外国念书不可?所以我打定主意在国内念研究所。⽽研究所考试的专业科⽬主要就是英史与美史,所以我不管⽼师上课时怎么跳,晚上⼀定把书本逐字逐句看完。当然有看不懂的,也有不认识的字。不过我是以「看完」为⽬的,不懂也就算了。除了课本,另有⼀些重要的典籍与作品,像是圣经、希腊罗⻢神话与经典⼩说等等,我都到图书馆去借来看。好在这些东⻄都是经过时间试炼的名作,不必勉强⾃⼰,看下去⾃然会欲罢不能。看这些东⻄,感官刺激虽不如看电影,可是它⽐电影多⼀层想像的空间,韵味⽆穷,是电影⽆法企及的。就这样,我轻松愉快地念完了⼤学。
研究所我读的是台⼤外⽂研究所。考研究所之前我先教了⼀年⾼中——那是师⼤公费⽣的义务实习,教完才有考研究所的资格。这⼀年中我⼏乎没有时间准备考试,只是到时候拿枝笔就进考场了。台⼤外⽂研究所笔试的满分是六百分,考试结果我以第⼀名录取,分数是五百多分,第⼆名录取者是三百多分——跟我的分数差了接近两百分,我⾃⼰也吓了⼀跳。我想这是我「不求甚解」式读书⽅法⻅到效果了。
念研究所时値得⼀提的是学位考试(Comprehensive)。当时我选的两张书单分别是⼗九世纪英国⽂学与⼆⼗世纪英国⽂学。书单上分成⼩说、戏剧、诗歌、散⽂、⽂学批评等五类。光讲⼩说的部分,两张加在⼀起有四⼗五本,每本平均是三、四百⻚。我记得当时是花了两个⽉的时间把这四⼗五本⼩说全部看完——扣掉出去玩的⽇⼦,⼤概⼀个晚上要看⼀本。这⼀段时间的密集阅读对我的英⽂能⼒有「很⼤」的帮助。⼩说是最优美丰富的⽂字,戏剧⽤的是⼝语(不过⼗九世纪的⼝语和现在颇不相同),诗歌是最浓缩的语⾔,散⽂⽐较平易近⼈,⽂学批评则是⾮常学术化的⽂体。这些东⻄看了⼀堆下来,⼤概各式各样的英⽂都可以应付了。
研究所毕业后,在元培医专、新⽵科学园区实验中学教了⼀阵⼦的书,⼜回到台北,进⼊淡江英⽂系任教,并就近去读淡江的美国研究所博⼠班。在美研所所学,与其说对英⽂有什么帮助,不如说是进⼀步了解了美国的社会、政治、⽂化背景。话说回来,要眞正懂⼀个语⾔,不了解那个国家和⼈⺠的话是办不到的,这⼀⽅⾯也就是我读美研所的收获。
到现在我教过的学校包括国中、⾼中、专科、⼤学,补习班有 YMCA、留学补习班等等。现在还在我⼥⼉读的鄕下⼩学⾃告奋勇,每周三天,利⽤早⾃习时间去教⼩孩⼦英⽂——这是我做过最有挑战性的⼯作!
教学的经验给我的帮助也很⼤。在从前教托福、GRE、GMAT 这些留学英⽂测验时,开始接触到字源分析,了解到英⽂单词的构成,也体认到字源分析是学习单字效果宏⼤的⼯具《TIME 中⽂解读版》「资讯播报员」单元中的字源分析以及 TIME Studies《学习时代》中的「字源⼤挪移」这两个单元,就是这段教学经验的产物。这本《⽂法俱乐部》,整理出我从⼤量阅读中观察、归纳出来的⼼得,以及我个⼈架构出来的⽂法句型系统。它偏重理解,预先设想学习者可能有的疑惑,也针对最常犯的错误加以解说,这些都是我教英⽂⼆⼗多年经验的累积。
同时,为了教学所需,我以在师⼤学的教材教法为基础,再去阅读新的 ESL/EFL 教学理论,发现我误打误撞的那套「不求甚解」式阅读,竟然就是五种教学法之中最适合国内学习者需求的「阅请法」 (the Reading Approach)。这种⽅法不需要外在有英语环境,只要找来适合⾃⼰程度的英⽂⽂章,由浅⼊深阅读下去,常⻅的英⽂单词与常⽤的⽂法句型⾃然会⼤量出现,从上下⽂中就可以学会新的单字与⽤法,不需借助字典。有字源分析的⼯具当然会更好。冷僻的单字去查也没⽤——因为不是常常看得到,查了也背不起来。更重要的是,摆脱了字典的累赘,你就会发现阅读的乐趣,让你爱读的⽂章来牵引你,不必有丝毫勉强,⾃然能持续下去,每天都有进步。我的托福考了满分 677 分,GRE 语⽂部分拿到 720 分(在以美国⼤学毕业⽣为主的全世界考⽣中名列前 3% ),可以证明「阅读法」效果宏⼤。
读到⼀个程度,累积了⾜够的 input,就会有 output 出来——可以拿起笔来写了。不过,写的要求⽐读的要求⾼出很多,没有好的⽂法句型观念是写不出好⽂章的。⽂法倶乐部、缪司作⽂班此时就是你的好朋友。
我学英⽂的经验,还有⼀个挑战要提—— TIME。从前我只是偶尔看⼀下 TIME,⼀九⼋〇年代我开始在补习班讲授 TIME。这时候不是看看就算了,⽽是要完全弄懂才能去教。细看之下我发现我的英⽂还是有盲点。我是受正统英⽂系教育出身,学院派的英⽂、⽼旧的英⽂看得很多,眞正今天⽤的英⽂接触得还不够,⽽ TIME 喜欢创新,玩⽂字花样,同时新闻体的英⽂讲究简洁,⽂字⾼度精简,和慢条斯理的⼗九世纪英⽂⼤不相同。另外,Time 的内容⽆所不包,典故、影射、双关语等⼤量使⽤。古典的典故还难不倒我,⼀些当今⼈物,尤其是美国⼈才熟悉、外⼈⽆从接触的⼈物,⽤在典故、影射中就会⽆法意会。
⼀九九五年七⽉我开始参与《TIME 中⽂解读版》的筹备⼯作,到现在接近三年的时间,仔细阅读、翻译、评注了⼤量的 TIME ⽂章,也审阅了⼤批译稿,其间不断要查资料、打电话、上⽹找答案,社⾥也聘了美籍顾问帮忙,这⼀段时间最⼤的收获应是更深⼊了解美国社会⽂化、国际局势,也丰富了各⽅⾯的知识背景,同时 TIME 的⽂体也对我的英⽂写作⻛格产⽣了影响,让我更趋于精简,⽤字⽐较精准,句型也更有变化。
英⽂只是个⼯具,但是这个⼯具的学习可以说是永⽆⽌境。现代英⽂教学法中的 the General Approach 主张学习者应认清⾃⼰的学习⻛格,该怎么学是因⼈⽽异,要选择最适合⾃⼰学习⻛格的⽅法。我学习英⽂的经验也许不是每个⼈都适合,不过我觉得,好逸恶劳是⼤部分⼈的通病。如果你曾痛下决⼼把英⽂学好,却半途⽽废,不能持之以恒,那么我这套懒⼈的⽅法可能也适合你。只要找你爱看的书来,不必查字典,不求甚解,知道⼤概在说什么,能维持你阅读的兴趣就好了。或者找简单点的东⻄来看,或者找《TIME 中⽂解读版》这类有深度、优美的⽂字来看,利⽤翻译、注解等等来了解⽂章在说什么就够了。这样你⾃然能持续阅读下去,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有意义的 input。只是茶余饭后看看闲书,没有丝毫勉强,假以时⽇你的英⽂就有进步。
字源分析是你征服单词的最佳⼯具,《⽂法倶乐部》是你理解句型最好的帮助。祝你阅读愉快。
《TIME 中⽂解读版》总主笔 旋元佑